
衛教園地
「慢性病的藥,是不是一旦吃了就要吃一輩子?」
這是許多病患在面對慢性病時心中的疑惑與不安。雖然我經常在回答這個問題,不過我並不會感到厭煩,反而很高興病患願意敞開心房跟我討論他的擔憂。
每個人的想法都源於過去的閱歷,包括親友的經驗談、自己的價值觀和接收到的資訊等,所以看似相同的問題其背後的動機也許是不一樣的。唯有從言談中抽絲剝繭,了解他真正在意的點,才能徹底解除他心中的疑惑。
慢性病之所以被稱為慢性病,是因為它對病患來說相當於一種體質,不會輕易消失,因此這是病患未來要長期面對的課題。但由於它會對健康造成威脅,所以不能放任不管;而且持續的時間愈長,累積的傷害就愈大,所以盡早控制好是比較理想的。當然是可以先靠自己努力看看,不過如果已經竭盡所能卻還是沒辦法控制下來、數值高到有危險的程度,或者是器官或血管已經受到了傷害,就應該及時開始使用藥物,避免傷害持續擴大。
有些人會問:「如果吃藥正常了,是不是就能停藥?」其實藥物的效果是固定且暫時的,有吃才會降,沒吃或減量就又會高上來,所以如果只是「正常」是不建議減量或停藥的。這是個「矯正」的概念,如同眼鏡之於近視,我們會因為戴了眼鏡可以看得清楚,就認為可以把眼鏡拿掉嗎?反過來說,一個沒有近視的人是不需要戴眼鏡的,戴了反而會看不清楚,因此「戴了眼鏡可以看得清楚」代表我有近視,必須繼續戴才能維持視力正常。同理,「在吃藥的情況下數據正常」其中必然有藥物的效果,代表目前是需要藥物控制的。不過如果能在生活上做大幅度的調整,如增加運動量、減輕體重、控制飲食和放鬆心情等,就有機會能在服藥的情況下「偏低」,這麼一來就有空間能減量甚至停藥。相反的,在自身和環境的條件都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就貿然停藥的話,幾天後必定會回到一開始還沒服藥的狀態,如此慢性病又會重新開始傷害身體。
有些人會擔心:「長期吃藥會不會傷身體?」其實藥物的開發是很慎重的,在上市前都會經過大規模的安全性研究,上市後也都會持續追蹤,一旦發現不良反應也會加註警語甚至下市,所以可以放心使用。在臨床試驗的過程中都會對該藥物可能造成的副作用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所以只要醫師注意禁忌症和副作用,同時病患使用後如有不適盡速跟醫師反映,基本上長期服藥是沒問題的。
有些人會說:「某某人長期吃藥,結果後來洗腎了。」這只是個人的經驗,不是科學化的論述,因為嚴謹的科學研究需要用隨機分派和雙盲的實驗設計,讓藥物和安慰劑或現今的標準用藥做比較,而且不能讓受試者和醫師知道誰是用什麼藥,如此才能客觀的判斷其效果及副作用。我們用藥的目的是在「改變命運」,根據當代醫學對該慢性病的認知,為了避免日後產生併發症而積極控制。其實,他只看到「吃藥之後洗腎」,卻不知道「如果沒有吃藥更早洗腎」,是因為有吃藥保護腎臟才延後了洗腎的時間。
有些人就是不喜歡長期吃藥的感覺,他們覺得「雖然有吃藥能控制好,但沒吃又會高起來,只是控制而已,問題沒有真正解決,這樣有什麼意義?」其實不用說吃藥,就算現在是靠自己控制下來的,一旦生活型態和體重又恢復到從前的狀態,數值還是一樣會高起來的。這是因為慢性病是一種體質,它一直都在,只是暫時被封印住而已,一旦解開了束縛,就會跑出來為非作歹;不是你去控制它,就是它來傷害你,道理很簡單。坦白說,沒有人喜歡吃藥,但我們更不希望身體受到慢性病的傷害,所以比較理想的方式應該是先用藥把慢性病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等到自己的努力發揮效果了再開始慢慢減藥,才不會還沒等到開花結果身體就已經先受到傷害了。當然,半吊子的努力可是沒有用的,如果不想長期靠藥物控制,請好好利用這份決心,從生活上做調整,積極的運動、減重、控制飲食和放鬆心情。
不過話又說回來,也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慢性病本來就不是那麼容易能單靠自己控制下來的,如果非得對自己嚴苛到不近人情的程度才能控制住,甚至讓心理狀態出了問題,這樣反而得不償失,而且也無法長久,不如還是吃一點藥吧!一部分靠藥物,一部分靠自己,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如此在生活上就不用控制得那麼嚴格,偶爾也可以享受一些自己喜歡的美食,心情會比較好。我常常覺得,藥物的發明除了能減少併發症的產生,同時也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能靠自己控制住固然很棒,但吃藥也沒有那麼不堪;我們不要排斥藥物,而是要好好利用這個「工具」,在安全的前提下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所以總結來說,慢性病的藥「並不是」吃了就一定要吃一輩子,重點是要控制好,藥物只是其中一個方法而已,可以配合身體的狀況去做調整,如果能藉由自己的努力將數值愈降愈低,自然就有機會可以減量甚至停藥。不過還是要回到現實,如果數值降得不夠低是不建議減藥的,因為必然會失敗,此時身體又會重新開始受到傷害,這時候不要急,請繼續努力,等到時機成熟了醫師自然就會減藥。